1 線性(linearity)為劑量校正器(dose calibrator)的品管項目之一,在安裝後應多久執行一次? (A)每日 (B)每月 (C)每季 (D)每年

目前關於度量輻射的儀器例如各式的輻射偵檢器(包括手提式、壁掛式)以及劑量校正器,根據原子能委員會的規定,每年都必須進行一次校正,目前校正的工作我們都是委託核能研究所來進行,不過在他們所給我們的劑量校正器校正報告中,並沒有做線性的校正,因此對於到底多久要做一次線性校正我並不清楚,後來在網路上找到了由核能研究所國家游離輻射標準實驗室袁明程先生所撰寫『劑量校正器(dose calibrator)的原理與品保』的演講文件,裡面有提到劑量校正器的品保測試的要項與方法,一共有6項,分別是:
Precision 檢視儀器讀數的精密度
Accuracy 檢視儀器讀數的準確度
Linearity 檢視可能使用到的活度區間的線性度(再結合效應)
Geometry 臨床使用的幾何條件與原廠校正幾何條件的關係
Reproducibility 檢視儀器的長期穩定性
Background 對每一臨床核種的背景值做測試與紀錄
其中在Accuracy and precision test方面是使用標準射源(可追溯至國家標準的射源,且射源標準不確定度≦5 %)來測量,包括:
核種
主要能量
約略活度
Co-57
122 keV
185 MBq(5 mCi)
Ba-133
356 keV
9.3 MBq(250 μCi)
Cs-137
662 keV
7.4 MBq(200 μCi)
Co-60
1250 keV
1.9 MBq(50 μCi)
至少使用2種核種、活度50 μCi以上、至少1個核種的活度於臨床活度量測範圍(NRC建議) 。
在Linearity test方面是利用射源衰變法,以高活度短半化期射源(Tc-99m, 約4 GBq)置入游離腔中,將儀器條件設定於想要測試的核種,量測其活度讀數對時間之變化, 以低活度之量測值為參考值,回推每一量測點的實際活度值。
Geometry則是依NRC Regulatory Guide 10.8 Appendix C:於儀器初設立(installation)或修理後,需建立幾何依持性(臨床常用之幾何條件)以相同活度但是體積不同的溶液來進行測試。
Reproducibility是以專用之長半化期射源進行一致性測試。測試用射源之建議:密封性Ra-226射源(活度不得低於10 μCi),Cs-137(100 μCi) 或其他可發射光子之密封性核種(活度不得低於50 μCi)。於儀器設立完成後,放入測試射源,選取任一臨床使用核種的量測條件,重複讀取10次量測值,以此量測的平均值做為參考值(AR)。對每一臨床使用之核種皆做上述測試,並記錄下參考值。每天使用儀器前,先做本項測試,紀錄測試結果(Ai),(Ai-Ar)/Ar要介於±0.05之間。
Background是對每一臨床核種的背景值做測試與紀錄,包括監測儀器週遭的背景變動或本身的污染,還有過高的背景將影響線性度。
最後總結對於劑量校正器的相關規範US NRC 10 CFR 35.50 (1-1-94 Edition),
●使用之當天,須先以專用之測試用射源進行一致性測試
-密封性Ra-226核種(活度不得低於10 μCi),
-其他可發射光子之密封性核種(活度不得低於50 μCi) 。
●新建置及每一年,必須進行準確度測試
-至少有兩個以上核種相異之密封性測試用射源。
-若為Ra-226核種,活度不得低於10 μCi),其他核種活度不得低於50 μCi,且至少有一核種發射之主要光子能量處在100 keV至500 keV 之間。
●新建置及每一季,必須進行線性度測試
-活度涵蓋該Dose Caibrator或病人會實施的最大劑量至30μCi之間。
●新建置必須對適用之容器及藥劑體積進行幾何測試
-保留該項測試之記錄,一旦經過調整或維修,必須依照本規定重新進行測試
●線性度測試或幾何測試之結果差異超過10 %,劑量讀值必須以數學修正之。
●準確度測試或一致性測試之結果差異超過10 %,必須送修或汰換。
因此根據上述的林林總總,劑量校正器應該在安裝後(C)每季執行一次線性(linearity)測試。


2 用186Re-etidronate治療小顆骨生性轉移病灶所造成的骨痛,已知186Re的半衰期t1/2=3.8 d,則一般給藥後的排泄情形為何? (A)約70%的給藥活度在72 hr內由尿液排出 (B)約30%的給藥活度在72 hr內由尿液排出 (C)約50%的給藥活度在72 hr內由尿液排出 (D)約90%的給藥活度在72 hr內由尿液排出

在這裡要先說明的是所謂的186Re-etidronate其實就是186Re-HEDP,其臨床上的用途就如同題目所述是用來治療小顆骨生性轉移病灶所造成的骨痛,關於治療骨痛可以參考93年第1次高考第45題,94年第1次高考第65題和94年第2次高考第51及79題,不過題目這次問的卻是藥物的排泄情形,由於Re-186和Tc-99m都屬於7b族,化學性質相差不遠,HEDP和MDP一樣都是雙磷酸根的結構,因此藥物在體內的分佈和排泄情形應該會很類似,會有很大的比例會經由泌尿系統排泄,不過比例是多少這就會因為所參考的資料不同而會有歧異,像我在『Nuclear Medicine in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3th edition中所查到的資料,敘述說在動物實驗中在注射96小時後,會有14﹪的注射活度會停留在骨骼,排泄的速度很快,在注射後1小時就會排泄出43﹪,在6小時則達到70﹪,而人體的藥物分佈情形也證實了動物實驗的數據,在有骨轉移的病人,在注射後3小時有21~38﹪的注射活度會留在骨骼上。因此以我手頭上的參考資料來說,注射96小時後,會有14﹪的注射活度會停留在骨骼,也就是說已經排泄了86﹪,這和標準答案(A)約70%的給藥活度在72 hr內由尿液排出的敘述是較相似的。


3 下列何者是以冠狀血管擴張劑dipyridamole施以藥物壓力心肌灌注斷層檢查之禁忌? (A)糖尿病 (B)腎衰竭 (C)高血壓 (D)氣喘

根據SNM的心肌灌注造影程序指南中的敘述,在V.C.2中關於藥理壓力的預防措施/禁忌症中有提到『病人有嚴重支氣管痙攣、肺部的呼吸疾病(例如氣喘或肺部高血壓)、先前因嚴重肺部疾病而做插管治療、全身性低血壓(收縮壓<90 mmHg)、嚴重二尖瓣疾病、先前對dipyridamole或adenosine有過敏反應等病史者,就不能使用這兩種藥物進行血管擴張性壓力的檢查;需要用含有甲基黃嘌呤藥物來控制支氣管痙攣的病人不能用血管擴張劑來進行檢查,這些病人應該使用會增加心收縮力/心跳速率的藥物來進行檢查,有輕度支氣管痙攣的病人也可以進行用血管擴張劑的壓力相檢查,但在檢查前須先吸入治療支氣管氣喘或痙攣的albuterol藥物。病患有較嚴重的(2到3級)心房心室傳導阻斷或病態竇房結症候群的病人不能使用adenosine來進行檢查,因為其會有抑制傳導(SA+ 竇房到AV房室結)的反應,血管擴張藥劑其他的禁忌症包括:嚴重主動脈狹窄、嚴重阻塞性肥大性心肌病變和嚴重姿態性低血壓,另外在懷孕及正在哺乳的婦女也不建議使用dipyridamole或adenosine』。由於dipyridamole除了有血管擴張的作用外,還會造成平滑肌的收縮,因此有可能會誘發支氣管平滑肌的收縮而引發(D)氣喘,因此使用上要特別的注意。


4 在99mTc標記紅血球的方法中,何種方法的標幟效果最好? (A)體內標幟法(in vivo technique) (B)體外標幟法(in vitro technique) (C)改良式體內標幟法(modified in vivo technique) (D)都差不多

關於標記效率的比較在92年第1次檢覈考第3題我也有提過,這裡再提供另一個參考文獻的說明:
以Tc-99m標記紅血球的方法可以分為in vivi,in vitro及modified in vivo(或是in vivtro)這3種,實際上的操作步驟會因各醫院的做法不同而略有一些小變化,不過大原則都是相同的,在進行紅血球標記時要先將Tc-99m還原以便與細胞內的蛋白質來作結合,而還原狀態的Tc-99m則主要是結合在血紅素的球蛋白鏈上,標準用來進行標記的藥劑套組是Sn2+的pyrophosphate,由於該藥劑套組所含Sn2+的量很剛好,因此能夠將紅血球內的Tc-99m幾乎都轉化為還原狀態以產生鍵結,同時可以減少循環中游離Tc-99m的量,如果說Sn2+的量不足的話,會導致紅血球外的游離Tc-99m過多,因而增加了影像的背景雜訊,如果說Sn2+量太多的話,在Tc-99m還沒進入紅血球之前就已經變成還原的狀態,這樣和紅血球內的蛋白質結合的量就會減少,而且同樣的背景的活性也會增加。下面我列出來的方法是『Diagnostics Nuclear Medicine 4th deition』,作者為Martin P. Sandler,出版社是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這本書的做法:
In Vivo法
體內法的標記方式顧名思義就是在血流中完成整個的標記過程,先將stannous pyrophosphate以每公斤10~20 μg的劑量注射至靜脈,待Sn2+在體內循環30分鐘讓紅血球達到最大攝取量後,再由靜脈注射15~30 mCi的Tc-99m,接下來經過5~10分鐘後就能完成紅血球的標記,一些處於循環中游離狀態的Tc-99m就會被甲狀腺、腎臟以及胃黏膜攝取,大部分未結合的Tc-99m會經由腎臟排泄,整個的標記效率大約是85~95﹪,這種體內法因為操作的步驟單純,操作人員的劑量也較低,因此頗值得考慮使用,另外在需要注射小體積Tc-99m的檢查如first pass時也很適合。
In Vitro法
比較起來體外法是一種操作複雜而且相當耗時的一種做法,先抽取10~20 mL的血液,然後在血液中加入stannous citrate,這樣除了可以供應約1.5 μg的Sn2+,也同時可以防止血液凝固,經過5分鐘的輕微搖晃後,將血液拿去離心,將含有多餘未作用Sn2+的上清液丟棄,將15~30 mCi的Tc-99m與剩下沉積的紅血球混合,經過5分鐘的輕微搖晃後,再將作用完成的混合液注射回病患的血液中,經過5~10分鐘後標記的紅血球就能均勻的分佈在循環血液中了,標記的效率大約是在95﹪以上,不過由於整個過程耗費的時間很長,技術人員又必須處理血液樣品以及接受到較多的輻射暴露,因此臨床上對於體外標記法的接受度並不高。
Modified in Vivo法
這個方法結合了上述的兩種做法,它藉由在體外進行標記的方式增進了in vivo法的標記效率,而且以in vovo的方式來讓紅血球與Sn2+作用,因而減少了技術人員實驗室的操作流程以及降低了輻射的暴露。這個修改法是以靜脈注射的方式施打stannous pyrophosphate,30分鐘後以具有屏蔽內含15~30 mCi Tc-99m以及1 mL抗凝血劑(ACD)的針筒抽取5 mL的血液,再經過10分鐘的作用後,再將這針筒內的紅血球注射回病人的靜脈中,經過10分鐘的循環後標記的紅血球就會均勻的分佈到循環血液中了。和in vitro法比較起來,這個方法花的時間較少,不過標記的效率較低只能達到90~93﹪,一般來說影像的品質還是比in vivo來的好,因此綜合來看modified in Vivo法就成了大部分醫院所最能接受的方法。
另外有一件必須注意的是不要使用heparin來當作抗凝血劑,因為它會氧化Sn2+以及抓取Tc-99m,因此會造成標記的效率降低,所以如果病患的靜脈IV有注射heparin來防止凝血時,要盡量避免使用那一條靜脈內導管來進行紅血球的標記。
因此總歸的來說,標記效率依高低排列分別是in vitro > modified in vivo > in vivo,所以答案是(B)體外標幟法(in vitro technique)。


5 通常甲狀腺癌術後若有局部淋巴結或遠端轉移,常用131I的治療劑量為何? (A)150-300 mCi (B)350-500 mCi (C)550-700 mCi (D)750-900 mCi

這題可以參考我在95年第2次高考第7題的敘述:『這個部分因為各種的治療方針不同而導致劑量的選擇也多有變化,也就是說沒有一定的答案,我就美國核醫學會所提供的I-131治療的準則來回答,1.如果是治療在手術後殘留的甲狀腺癌組織,會給予75~150 mCi,2.如果是甲狀腺癌細胞可能轉移至頸部或是縱隔腔的淋巴結,會給予150~200 mCi,3.如果發現有遠端轉移的話,就會給到200 mCi的劑量,現在題目所說的這種情形比較偏向第2種情況,所以應該給予150~200 mCi的劑量,不過選項(C)和(D)都恰巧落在這個範圍,考選部公佈的答案是(C)150 mCi,我想就如同先前所說的,每個地方的做法都不同,轉移腫瘤的大小也都不一定,因此是不是都一定給150 mCi這個就必須由負責該治療方案的醫師來決定了』。因此題目所敘述甲狀腺癌術後若有局部淋巴結或遠端轉移的情況,符合了上述美國核醫學會的2和3項敘述,因此可以給予50~200 mCi的劑量,這和選項(A)150-300 mCi是最接近的。


6 若某區域受到低放射活性污染,宜用下列何種儀器進行勘測? (A)井形加馬閃爍計數器(well type γ-scintillation counter) (B)劑量校正儀(dose calibrator) (C)口袋型計測儀(pocket dosimeter) (D)蓋革計數器(Geiger-Mueller counter)

關於題目所敘述的4種可偵測輻射的儀器,其實用途都不相同,(A)井形加馬閃爍計數器主要是RIA放射免疫分析時所使用的,所使用的是碘化鈉的晶體,偵測的效率很高,但是由於在偵測污染時必須先以擦拭試驗的方式先擦拭污染區,中間必須考慮擦拭的效率高不高,還有因為γ-counter是設計用來計讀試管的儀器,因此擦拭過後的紙張必須揉成一小團塞進試管中才能計讀,使用起來不太方便,另外由於γ-counter目前並沒有辦法用國家級的標準射源來作校正,因此並不適合用來作低放射活性污染的勘測,(B)劑量校正儀是用來度量活度的,它可適用的活度範圍從Ci到μCi,是屬於游離腔式的井型計數器,因此它的靈敏度相對起來並不算高,而且要使用劑量校正儀的話,也是同樣必須先以擦拭污染區的方式,然後再將擦拭後的紙放進劑量校正儀中來讀取活度值,用起來還是不方便,(C)口袋型計測儀(pocket dosimeter)依機型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設計,它主要的功能是在記錄接受劑量的累積值,以及當周圍的劑量率大於設定值時,它就會嗶嗶的警告,這種儀器也可以顯示即時的劑量率,不過靈敏度不夠高,數值的更新速度也蠻慢的,要藉此儀器來勘測污染,稍嫌不便與吃力了些, (D)蓋革計數器(Geiger-Mueller counter)就是專門用來做污染的檢測,由於其工作電壓是屬於蓋格區,因此偵測的靈敏度非常的好,即使污染的活性很低也可以偵測的到,使用上也十分便利,小小的一台可以直接以手持的方式來對於懷疑污染的區域做檢測,是使用非密封放射性物質核醫科必備的偵檢器。


7 距離50 Ci的192Ir之密封射源3公尺處的輻射曝露率(R.h-1)為多少?(Γ=0.48 R.m2.Ci-1.h-1) (A)5.3 (B)4.9 (C)2.65 (D)1.3

計算曝露率時如果題目有給Γ值的話,只要根據Γ的單位來作計算就可以了,曝露率(R.h-1)=Γ×活度/(距離平方),活度和距離的單位要和Γ一樣,這樣最後乘除之後的單位才會變成R.h-1,因此曝露率就等於0.48×50/(3^2)=(C)2.65。


8 下列何者並非放射活性貨物監測的特定條件? (A)根據10CFR20,所有帶有放射性活性標籤的包裝貨物必須要監測其是否有放射污染 (B)如果包裝運送在正常工作時間3小時內要做監測 (C)若在下班之後測到,則必須再於下一個工作日開始3小時內作監測 (D)放射活性貨物製備之放射製藥的品管測試

這一題我找了很久都找不到相關的資料,不過(A)、(B)和(C)的敘述都跟放射活性貨物運送及接收的監測有關,而(D)則偏向是藥物本身品質的監控,因此直覺下我會選(D),純參考罷了。


9 婦女病人在接受放射核種治療(131I)時不得懷孕,因而常會被醫師勸告延遲懷孕計畫。接受治療的病人至少得延遲在治療後的幾個月才可以懷孕? (A)1 (B)3 (C)6 (D)12

根據美國SNM在Society of Nuclear Medicine Procedure Guideline for Therapy of Thyroid Disease with Iodine-131(Sodium Iodide)的建議(尚未翻譯),婦女病人在接受放射核種治療(131I)時,除非她的主治醫師認為病人的病情已經控制的非常良好,否則是不建議於此時懷孕的,至於在接受治療後多久才可以懷孕?則有許多歧異的看法,有些地方建議如果是因甲狀腺機能亢進而接受放射碘治療的話,在治療結束後6個月就可以懷孕,如果是因甲狀腺癌而接受治療的話,就必須間隔12個月才能懷孕,這12個月裡能夠讓醫師去進行影像方面的追蹤,以評估治療的劑量是否有效。由於題目並沒有明確的指出病患所罹患的疾病是甲狀腺機能亢進還是甲狀腺癌,因此我認為(C)6和(D)12都應該算對,如果硬要說6個月比較短的話,我想是有點說不過去的,不過關於時間方面的爭議,也有可能是引用資料的不同所造成的,總之在考選部未更正答案前,記住答案是(C)6個月比較恰當。


10 下列何種radiation,其radiation weighting factor最高? (A)γ-rays (B)X-rays (C)electrons (D)neutrons,energy<10 keV

根據最新版的游離輻射防護安全標準(預計97年1月1日開始實施),其中(A)γ-rays輻射加權因素為1,(B)X-rays為1,(C)electrons為1,(D)neutrons,energy<10 keV為5,因此是(D)最高。另外組織加權因數在這個版本也出現了不少變動,這都是日後考試所必須注意的地方。
表一 各類輻射加權因數(1)
輻射種類與能量區間(2)
輻射加權因數WR
所有能量之光子
1
所有能量之電子及μ介子(3)
1
中子能量<10 千電子伏(keV)
5
10 千電子伏(keV)─100 千電子伏(keV)
10
>100 千電子伏(keV)─2 百萬電子伏(MeV)
20
>2 百萬電子伏(MeV)─20 百萬電子伏(MeV)
10
>20 百萬電子伏(MeV)
5
質子(回跳質子除外)能量>2 百萬電子伏(MeV)
5
α粒子,分裂碎片,重核
20
(1)表中數值均與入射至人體或發自體內之輻射有關。
(2)表中未述及之輻射種類或能量範圍,其加權因數可依公式(1.1)及(1.2)求得。
(3)束縛於去氧核醣核酸(DNA)之原子發射之奧杰電子(Auger electrons)除外。

附表一之二 組織加權因數
組織加權因數WT 指為輻射防護目的,用於以各組織或器官等價劑量HT 計算有效劑量之
修正因數。此一因數係考慮不同組織或器官對輻射曝露造成機率效應之敏感度而訂定,本標
準之組織加權因數如下:
表二 組織加權因數(1)
組織或器官
組織加權因數WT
組織或器官
組織加權因數WT
性腺
0.20
0.05
紅骨髓
0.12
食道
0.05
結腸
0.12
甲狀腺
0.05
0.12
皮膚
0.01
0.12
骨表面
0.01
膀胱
0.05
其餘組織或器官
0.05(2)(3)
乳腺
0.05
(1) 表中的數值係由參考人口導出,此一參考人口具有相同人數之男女性別,及很廣之年齡範 圍。在有效劑量之定義中,這些數值適用於工作人員、全人口及男女兩性。
(2) 其餘組織或器官:指腎上腺、腦、大腸之上段、小腸、腎、肌肉、胰、脾、胸腺以及子宮。 這些組織或器官中包括可能受選擇性照射(selectively irradiated)之組織或器官。表中某些組 織或器官已知易於受輻射誘發癌症。如果其他組織與器官未來經認定具癌之危險度,亦將 納入本表,並引用指定之加權因數或納入其餘組織或器官。後者亦可包括可能受選擇性照 射之組織或器官。
(3) 其餘組織或器官中其中單一項之等價劑量,若超過表中12 個具有特定加權因數之組織或 器官中任一具最高劑量者,則使用0.025 為該組織或器官之加權因數,另0.025 用以作為 其餘組織或器官之平均劑量加權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