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IRMA (immunoradiometric assay) 所使用的物質中,下列何者會標幟上放射性同位素? (A)抗原 (B)抗體 (C)標準液 (D)緩衝液

請參照93年第1次高考第50題,就是前一題啦!一定是最後用來抓結合狀態抗原抗體的抗體才會標幟上放射性同位素。

52 下列何種年齡層血清中Human Growth Hormone最高? (A)新生兒 (B)青少年 (C)成人 (D)60歲以上的人

生長激素HGH是由腦下垂體前葉所分泌,當HGH分泌出來後,就進入血液,接著被肝臟所吸收,再於肝臟中轉變成不同的生長激素來進行各種生化作用,身體內每一個器官的發育生長,都需要HGH和各種的生長激素。HGH的分泌量隨著年齡而減少,從21到31歲以後,每十年減少14%,因此60歲時只有年輕人的一半;80歲時只有年輕時的五分之一。至於為什麼要去測量生長激素呢?這牽涉到了疾病與心理的因素,心理因素是因為時下的父母對於小孩的關注太過而造成的,當你的小孩長的比別人矮時就會疑神疑鬼,擔心是不是生長激素不夠造成的,加上媒體對於生長激素神化似的宣傳,造成小兒科門診中常常會開出這項檢查出來,真正臨床上注意的有兩種疾病,一是生長激素缺乏症一是透納氏症候群Turner syndrome患者,前者的有一定的判斷標準在新生兒階段就必須補充HGH,後者則是屬於女性X染色體的缺陷引起遺傳性疾病,必須在6~14歲之間就開始治療,否則身高將會非常矮小,當然此種遺傳疾病還有其他的問題,這就不在討論的範圍內。寫了前面這一些就是要告訴你們,生長激素是人體發育過程中非常重要的賀爾蒙,年齡越小它的分泌量就越多,在正常的情況下(A)新生兒可以在3~4年間身高增加1倍,而(B)青少年的發育雖然也很驚人,但比起嬰兒來說,就不算什麼了,至於(C)和(D)就不用考慮了。


53 下列何者是評估腎絲球過濾效率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 之放射性藥物必需具備之條件? (A)通過腎絲球時不須完全被過濾 (B)能與血清蛋白結合 (C)在血液中之廓清效率要低 (D)在腎曲小管不會被分泌與再吸收

要做GFR的藥物最好能符合以下的條件:(A)它的排泄管道只有被腎絲球完全過濾,不會經由其他管道排出,這樣才能準確的用來評估GFR,(B)當然啦,絕對不和能與血清蛋白結合,免得結合之後的分子太大無法被腎絲球過濾,(C)在血液中之廓清效率要高,財不會在血液中停留太久,都不送到腎臟去做過濾的工作,(D)在腎曲小管不會被分泌與再吸收,這呼應到了(A)的敘述,目前核醫用來做GFR的首選是Tc-99m DTPA,它符合了上述的(不是題目的選項喔)(A)(C)(D)的性質,只是相當無奈的,DTPA約有10%會和血以中的蛋白質結合,導致用來評估GFR值時會有一點失準,不過目前也沒什麼其他的藥更好用的,就一直用下去吧!


54 正常的同位素腦池造影檢查,放射活性不會出現在下列何處? (A)大腦表面 (B)基底腦池 (C)側腦室 (D)Sylvian腦裂

同位素腦池造影檢查就是在觀察腦脊髓液CSF的流動情形,看看是不是有滲漏的情形,使用的藥劑為In-111 DTPA或是Tc-99m DTPA,在自腰椎穿刺注射之後約1小時會流到(B)基底腦池basal cisterns,在2~6小時則會流到(D)Sylvian腦裂Sylvian fissure,12小時會流到(A)大腦表面cerebral convexitities,24小時流到矢狀竇sagittal sinus的蛛網膜arachnoid,並不會流到(C)側腦室,這項檢查在科技發達的現在,都是用MRI來做,很少人還用核醫的方法做了,所以說這題考的冷門了些,真正考試時只能靠運氣了。


55 碘-131 orthoiodohippurate主要以什麼方式排出腎臟? (A)腎絲球過濾 (B)腎小管排除 (C)腎小管再吸收 (D)腎結締組織血管

碘-131 orthoiodohippurate就是I-131 OIH的全名,也有人叫它I-131 hippuran,核醫科拿它來做ERPF有效血漿流量 (Effective renal plasma flow),它有70~80%是由(B)腎小管分泌,其他則由腎絲球過濾,以下我將一些常見的腎臟用藥的排泄途徑整理一下,詳細的數字因為各個書籍的不同而略有出入,但是都相差不大就是了。

藥物
靜脈注射劑量
排泄機制
Tc-99m DTPA

3~10 mCi

腎絲球過濾
Tc-99m DMSA
1~5 mCi
腎絲球過濾和腎小管排除都有,但是有40~50%會結合在腎小管
Tc-99m glucoheptonate
10 mCi
腎絲球過濾但是5~10%會結合在腎小管
Tc-99m MAG3
3~10 mCi
腎小管排除
I-131 hippuran
150 μCi
10~20%由腎絲球過濾,80~90%由腎小管排除
I-123 hippuran
250 μCi
10~20%由腎絲球過濾,80~90%由腎小管排除


56 以Tc-99m白蛋白 (albumin) 測得之血漿容積除下列何者可得全血容積? (A)血球比容 (B)血漿比容 (C)修正之血球比容 (D)修正之血漿比容

血液是由各種血球以及血漿所組成,而血球比容的意思就是紅血球的體積佔全部血液體積的百分比,血漿比容則是血漿佔全部血液體積的百分比,血球容積比hematocrit過去的測定方法是利用micro-hematocrit capillary tube血球比容專用毛細管來做,將毛細管裝滿3/4 高度的全血後離心,最後觀察離心所沉澱下來的紅血球佔整個血液柱高度的百分比,就是血球容積比,這種方法所測之值常常錯誤地偏高,因為會多算了紅血球柱中的血漿而沒有把它扣除,因此在引進了機器計讀的技術之後才能正確的得知血球容積比,因此經由機器計讀後所得到的正確數值便會加上修正這兩個字,也就是說在做計算時必須採用修正後之數值,接下來再談到到底核醫是利用什麼方法去求出全血容積呢?基本上全血容積是等於全部紅血球的體積加上全部血漿的容積,所以說如果能夠先測出血漿的容積或者是紅血球的體積,再利用修正過後的血漿比容或是血球比容就可以求出全血的體積,不過這種算法通常是忽略掉為數較少的白血球,如果說今天有個白血病的患者要做檢查的話,就必須考慮到白血球的體積而加以修正。核醫在測量血球容積通常是使用I-125 albumin,比較少使用Tc-99m albumin來做(因為比較不用考慮到半衰期修正的因子),檢查是利用濃度稀釋的原理,先將一已知濃度固定體積的I-125 albumin自靜脈注射,待全身循環擴散均勻後,抽血離心後取血漿去分析其中I-125 albumin的濃度,V1*C1=V2*C2,V1為I-125 albumin的體積,C1為I-125 albumin的濃度,V2為全部血漿的體積,C2為抽血檢體中I-125 albumin的濃度,這樣就可以知道全部的血漿容積V2為多少,之後再將這個數值除以(D)修正之血漿比容,自然就可以得到全血容積了。


57 一數位影像其照野 (FOV) 增為原來之兩倍,而其影像矩陣 (matrix) 大小不變,請問其新像素大小為原來的多少倍?(註:以一邊為例) (A)4倍 (B)2倍 (C)1倍 (D)1/2倍

這是題計算題,題目已經說過了是以一邊為例,FOV增為原來的2倍就是說影像的大小已經由10×10平方公分變成20×20平方公分(假設值),如果影像的矩陣不變的話(假設是64×64),那麼新的像素大小就是由10/64變成20/64,就變成(B)2倍了。


58 有一核醫影像其大小為256×256 mm,假設其設定的影像矩陣大小為64×64且採用zoom factor=2,請問新的照野大小 (FOV) 是多少? (A)32×32 (B)64×64 (C)128×128 (D)256×256

這體與其說它是計算題不如說它是一個觀念題,題目列了這麼多數字,其中真正有意義的就在於'zoom factor=2',zoom的意思就是放大,以具體的例子來形容,今天以望遠鏡來說,你放大的倍率越高,所看到的影像就越大,但是相對的你的視野相對的就越來越小,以γ-camera為例,今天你的detector所照到的影像輸出到螢幕上,螢幕上所看到影像的大小就是機器的FOV,當你使用zoom的條件時,所得到的會是放大的影像,但是這也代表你只能看到全部影像的一部份,那麼在機器的內部是怎麼做到zoom的條件呢?很簡單,假設detector是20×20 cm,你zoom=2,它就把detector下對應的PM tube所收集到的訊號丟掉一部份,只有最中心的(20/2)×(20/2)就是10×10 cm的訊號會輸出到螢幕上,這樣你自然就會覺得影像變大了,其實只是真正工作的區域變小了,造成了實體上FOV的縮小,因此就題目所給的條件,FOV會變成(256/2)×(256/2)=(C)128×128。


59 二進位數字10011等於十進位之多少? (A)11 (B)17 (C)19 (D)23

1
1
2
10
3
11
4
100
5
101
6
110
7
111
8
1000
9
1001
10
1010
11
1011
12
1100
13
1101
14
1110
15
1111
16
10000
17
10001
18
10010
19
10011

這題出的有一點離譜了,二位數和十位數的轉換一下子跑出來是很容易讓人搞混的,我幾乎不用二進位在計算問題,因此不曉得有什麼快速轉換的辦法,不過排列了一下發現其實二進位有一點規則存在,就是隨著十進位每增加1,二進位的個位數字是以1,0的方式在前進,十位數則是11,00的變化,千位數則是1111,0000的前進,因此若是考試時不慌張,倒是有機會找出它的規律性的,不過這題似乎不該出現在核醫的考題才是。


60 在核醫心臟檢查,若要在一張平面影像上去找出病灶之位置,最好的影像呈現方式為何? (A)軸向影像 (transaxial image) (B)矢狀影像 (sagittal image) (C)冠狀影像 (coronal image) (D)極座標圖影像 (polar map image) 或牛眼圖

核醫心臟檢查有很多種,這裡所問到的應該是指心肌灌注掃描,在這項檢查中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必須先說明,在歷屆的實習生中幾乎沒幾個人弄得清楚,那就是這項檢查不管你是使用Tl-201或是Tc-99m MIBI,因為本來心房和心室的肌肉壁厚度就差很多,加上左右心室不論是肌肉壁厚度或是血液的供應都相差一大截,因此左心室會幾乎佔掉心臟所有count的絕大多數,也就是說,除非心臟發生很嚴重的病變,例如左心室衰竭之類,不然在影像上幾乎只能見到左心室,以及很模糊的右心室,因此在影像重組時,都只會選擇左心室來處理,所以說報告上所列出來的都是左心室的各種切面,這些切面包括了HSA,HLA以及VLA三種,會這樣區分是因為心臟和其他常見的組織譬如說大腦不一樣,它沒有辦法擺的正,因此沒有所謂的(A)transaxial,(B)sagittal或是(C)coronal的切面,只有根據左心室的中心軸來定位為水平短軸horizontal short axis,水平長軸horizontal long axis以及垂直長軸vertical long axis三種,若是將HSA的影像依左心室的主軸方位來做堆疊的話,就可以得到polar map也就是所謂的牛眼圖bull's eye,這是什麼東西呢?HSA切面的影像是一圈一圈的圓形影像,所以說疊起來的話也是圓圓的,它所表達的意思就像是將左心室的心尖朝向你,然後你用手將它在桌面上壓平,這樣的話就是把3D的影像壓縮成2D的影像,如此一來便可以清清楚楚的顯現出整個心肌對藥物的攝取狀態,也就是說可以藉著bull's eye的圖去知道哪一個部分的心肌有梗塞或是缺血的狀態,再根據相對應的位置去推測是那一條冠狀動脈出現阻塞的情形,在供應左心室的冠狀動脈主要有三個分支,前降支anterior descending branch的左側分支(LAD),右冠狀動脈right coronary artery(RCA)以及左冠狀動脈的迴旋分支circumflex branch(LCX),bull's eye的圖就相當於這三條血管的流域圖,藉著所灌溉農作物的生長情形便可以得知那一條河流的流動有受阻的情形,進而藉著藥物或是手術將其疏通,這便是心肌灌注掃描的最主咬目的之一,今天題目說要在一張平面影像上去找出病灶之位置的說法有一點語病,現在核醫的影像敗軟體更新之賜,報告上所附的影像除了牛眼圖之外還包括先前所提到的3個切面的影像,而且核醫科的醫師在打報告時注重的是那3個切面的影像而非牛眼圖,藉著詳細的切面便足以判斷心肌的狀況,牛眼圖因為是堆疊的影像,因此常常會隱藏了微小的缺憾,而且若是影像處理者未將影像的中心對準的話,常常會造成與切面影像不吻合的結果,因此牛眼圖多半是拿來參考用的罷了,不會拿來做打報告的依據,至於要如何判讀影像,我想這部分等諸位去實習時問問那裡的學長姊應該會比較清楚,要用文字表達怕你們不容易理解,以下我找了一個範例希望你們會看的懂。

牛眼圖bull's eye,有標示3條冠狀動脈的血流供應區域LAD,RCA以及LCX。
水平短軸horizontal short axis1,其中A為心尖,S為心室中膈,L為左心室側壁。
水平短軸horizontal short axis2,因為一共會切15張所以分兩張來展示,右下角是它的切法。
水平長軸horizontal long axis,A為心尖,S為心室中膈,L為左心室側壁,右下角是它的切法。
垂直長軸vertical long axis,A為心尖,ANT為左心室上壁,INF為左心室下壁,右下角是它的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