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點射源於單光子斷層掃描時呈現「甜甜圈」(“Donut”)現象,可能是:(A)光子衰減(B)部分容積效應(C)旋轉中心偏移(D)劑量不足

這牽扯到了一點影像重組原理的一部分,基本上只有在做旋轉中心測試及校正時才會用點射源做單光子斷層掃描,當detector被撞到過或是老舊了,其旋轉中心就容易跑掉,因此必須定期做校正才行,原則上這是維修工程師的事,不過我覺得自己做會調的比較好。核醫是利用FBP(filter backprojection)來重組SPECT的影像,當旋轉中心偏移發生時會有什麼事發生呢?假設原本是圓形的軌道變成了橢圓形,當點射源置於旋轉中心點,進行一個360度的SPECT時,在正常的狀況下,所收集到的這60張影像(6度一張)在經過FBP後應該都只會投射於同一點,但是當偏移發生時,(橢圓形有兩個圓心)其所投射的將不會是同一點,而是介於兩圓心之間的連續點,若是其XY軸都同時偏移的話,是有可能產生甜甜圈效應的。實際上呢,我不相信有哪部機器會發生甜甜圈效應,要發生如題目所說的事件時,其旋轉中心最少必須偏移4~5公分以上,在這種狀態下機器應該已經掛了,不然就是在寫入旋轉中心時(這部分是由軟體控制的)不小心搞砸了而不自知才有可能發生。一般來講,機器會發生甜甜圈效應,我稱之為ring artifacts應該是因為camera的nonuniformity造成的,當在收集SPECT影像時,若有某根PM tube沒有將其效能調整的和其他根一樣,那麼所得到的影像在該PM tube負責的部分就會出現較高或較低的count數,在螢幕上所見到的,就是亮亮的或是暗暗的甜甜圈了。既然題目說是點射源,那自然此情形就不加以考慮,(實務上影像的不均勻比旋轉中心跑掉來的容易發生)因此(C)是正確答案,(A)的部分會造成影像的不均勻(在被衰減的那一側),這種情形應該是在做掃瞄時把點射源放在掃瞄床上,而被table衰減(相當的粗心),(B)又是一個名詞解釋,每種機器都有自己的解析度極限(通常是FWHM X 2),當影像的邊緣若恰恰無法佔滿一個resolution volume,對機器的判讀來說,它只認為那裡應該有東西,但是卻無法知道其強度為多少,因此在邊緣的影像就會模模糊糊的,我想這用圖來表示會比較清楚,用寫的不容易表達。(D)劑量若是不足,只會造成所收到的影像強度很弱,暗暗的,若是要用此資料來分析,發生錯誤的機會很大,因為總count數不足,在統計學上來說,就是母群體太小,所做的分析代表性不大的意思。


12、 下列那一種濾波器是高通透濾波器(high-pass filter)?(A)Parsen(B)Butter worth(C)Hanning(D)Ramp

(A)(B)(C)基本上都是屬於low-pass filter就是讓影像較平滑,不過也必須配合一些例如cut off值或是其order,我想這一題必須把它背下來,因為這是基本定義,而(D)Ramp filter是影像重組時一定要用到的filter,它可以消除相當多不必要之雜訊,基本上可以稱之為high-pass filter。

13、 為減少散射輻射線引起之影像背景(imaging background),應該:(A)增加注射藥物放射強度(B)縮減脈衝高分析器(pulse-height analyzer)之能窗(C)減少準直儀中隔(septa)數目(D)以上皆是

基本上要減少核醫的background image在(A)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不管你打入的劑量是多還是少,S/N比都是一樣的(S:signal,N:noise),雖然說答案是(B)理論上當PHA能窗開小一點可以使所收集到的影像較清楚(因為當能窗縮小就代表機器只接受很靠近你所設定能量而來的訊號,例如說原本是140+-10就代表只要其能量是130~150的訊號機器都認為它是可接受的,而當PHA變成+-5時機器就只接受能量是135~145的訊號了,r-ray在體內行走至穿出體表被偵測到為止,若是曾被太多體內組織擋到而導致被散射其能量就會衰減,因此被PHA檢驗時就會因其能量低於可接受範圍而被剔除,只有直接穿出體表的訊號才被接受,如此一來PHA就能夠初步篩選出較佳的訊號,所以說PHA能窗越小影像品質越佳)但是實際上PHA能窗一縮小,就代表可接受的訊號變少,也就是說一個病人檢查的時間會更長,病人亂動的機會增加了,後面排隊檢查的人也因等候太久而頻頻抱怨,最重要的是影像品質改善的相當有限,幾乎沒什麼差別,要提升解析度降低背景活性,就只有將(C)改為增加準直儀中隔(septa)數目也就是更換高解析度的準直儀collimator才是真正的解決之道。


14、 擴散型(diverging)準直儀適用於何種器官之造影?(A)甲狀腺(B)心臟(C)肺臟(D)腦部

說實在的,我不知道還有哪家醫院有所謂的擴散型(diverging)準直儀,就定義上來說,所謂擴散或是收斂型是指以detector對外看的的角度來說的,也就是說擴散型的準直儀會造成影像的縮小而收斂型的則會放大,在古老的年代,detector不大,因此遇到較大的器官例如肺臟因為一次照不太下,所以就發展了擴散型準直儀,但是現在大家的機器都已經夠大到可以一次就把肺臟照進去了,甚至有的時候還要加以放大,這時候還有人要用擴散型的嗎?我不知道,不過在進行上述臟器的檢查時,還是有最佳選擇的collimator,(A)甲狀腺最好用pinhole,(B)心臟用平行的就好(C)最好用高解析度的(D)腦袋瓜用fanbeam最好,只是調整起來會令人抓狂(尤其是脖子太短的人),所以我覺得用高解析度的最好。


15、 下列何者不會在正常膽囊造影中出現?(A)小腸(B)脾臟(C)胰臟(D)B及C

膽囊造影會使用DISIDA或是HIDA,基本上會走兩條代謝路徑,主路徑是經肝臟由膽囊排出流進消化道(小、大腸)而排出;次路徑為未經肝臟轉化而循環於周邊血液被腎臟泌尿系統排出(當肝臟機能差或膽道閉鎖時此路徑會變成主要的),因此(B)(C)是不會出現的。

16、 常規骨骼掃描,通常在打藥後多久進行?(A)24小時(B)2~4小時(C)1小時(D)30分鐘

常規下是(B)2~4小時,此時該吸收的也吸收了,該排泄的也清除了,(A)太長了(C)(D)則太短了。

17、 病人坐著接受Tc-99m MAA造影,較可能出現下列何種影像結果?(A)肺尖活性增加(B)整個肺部活性減少(C)肺尖活性減少(D)肺底部活性減少

在我的印象裡,做MAA肺造影都是躺著打的,而且都是先用生理食鹽水上好針才將MAA打入(避免先和血液接觸造成過大的粒子),因此只能就教科書上所言,因坐著打的話MAA粒子會因為重力影響而沈積在肺底部,所以說答案是(C)。


18、 如果病人接受骨造影另外出現甲狀腺,胃及唾液腺攝取,最可能原因為何?(A)腎功能不好(B)打錯放射製劑(C)放射製劑含過量游離鎝(D)病人太早接受造影檢查

我覺得(B)(C)都對,(A)的情形下病人的影像會有較高的背景活性(因為MDP由泌尿系統代謝,腎不好多餘的藥就排不出去),以及兩顆亮亮的腎臟,(C)是因為當free的Tc太多時(藥物標幟率太低),會出現Tc在體內分佈的影像-->甲狀腺,胃及唾液腺攝取,所以說如果(B)的狀況事誤將Tc99m當成MDP來打時也會如此,只是此題有點兒陰險,它提到”另外”這兩個字,這就讓你只能選(C)了,(D)的影像基本上和(A)很像,都具有較高的背景活性。

19、 下列何者可在孩童骨造影出現攝取增加現象?(A)長骨骨幹 (diaphysis) (B)乳房組織(C)腰椎及頭骨(D)肋-軟骨交接處及骨垢板 (epiphyseal plates)

Bone scan基本上就是觀察體內鈣離子聚積及變化的狀況,(A)和(C)都是正常狀態下的會uptake藥物之處,(B)即使在成人都很少見(在Ga67 scan中女性偶爾可見),而(D)則是正在發育中小朋友一定有的現象,因為在骨骼的成長點處,有大量的成骨及蝕骨細胞在激烈活動,因此該處的鈣離子濃度會非常的高,所以在影像上來看,會是個非常發亮的點,也因此在小朋友的骨骼掃瞄判讀上增加了許多難度。

20、 有關中樞神經系統受體影像製劑,下列何者不對?(A)須具高特異活性 (specific activity) (B)呈現極少或無體內代謝 (in vivo metabolism) (C)呈現極少或無腦血流屏障 (BBB) 通透性(D)具有高特異受體親合力 (affinity)

(A)是說希望這種藥只要跑到中樞神經系統就好,別的地方最好越少越好這樣可以減少身體周邊組織的背景值,(B)也是如此,因為當藥劑在體內如果會被轉化成其他物質,若碰巧此代謝物又會被目標器官的周邊組織所吸收,那麼影像就會很糟糕,(D)可能是指目前正要上市的藥物trodate是用來做腦內多巴胺dopamine receptor的影像所用因此其受體親和力的特異性越高越好。在(C)的部分剛好相反,凡是要做腦袋瓜的影像,首要條件就是藥物必須能通過BBB(一種讓核醫製藥界相當頭痛的東西,若無此限制早就有更多更便宜的藥物可以使用了),如此才能進入中樞神經系統達到顯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