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下列何種放射性同位素不是由迴旋加速器所產生?(A)I-131
(B)Ga-67 (C)Tl-201 (D)O-15
(A)I-131是由原子爐(核反應器)來生產,U235+n-->U236-->I131及其他子核種,一些臨床上常用的核種例如Mo99,Xe133,Cs137也都是此核反應下的產物(B)Ga-67是由加速器以Zn66(d,n)或是Zn68(p,2n)以及Zn64(α,p)的方式來生產(C)Tl-201是由加速器以Tl203(p,3n)產生Pb201,再以半衰期為9.4小時衰變為Tl201(D)O-15是由加速器以N14(d,n)或是N15(p,n)的方式來生產。
52 蓋革計數器的無感時間(dead time)指的是:(A)一游離粒子被偵測到後,第二個粒子被偵測到之前所必須經過的最短時間(B)第二脈衝剛形成至被計測到所需最短的時間(C)恢復電場強度所需的時間(D)分解時間(resolving
time)和恢復時間(recovery time)的總和
首先先複習一下充氣式偵檢器的原理,當帶電粒子與氣體分子發生游離作用後會產生離子對,由於偵檢器正負極的電壓使得離子對之中的電子往正極移動,正離子往負極移動,因而產生了電流或者是脈衝的訊號而可以被偵測到,一般常使用的包括游離腔,比例計數器和蓋革計數器。偵檢器因為外加電壓的不同其工作區域又可區分:重合區,飽和區,比例區,限制比例區以及蓋革區,現在題目所問的就是在蓋革區工作的蓋革計數器。會有所謂的無感時間是因為蓋革計數器放電之後,正電荷充斥在腔體陽極附近產生電場的屏障作用,電場隨即降低至增殖臨界點以下,假若在此時間發生了另一次的游離事件,就會偵測不到,此時就稱之為蓋革管無感,所以無感時間(dead
time)指的是(C)恢復電場強度所需的時間,而(A)是分解時間的定義(B)則是恢復時間,(D)正確的說法是分解=無感+恢復。
53 已知鉛對於Tc-99m的140keV輻射線的半值層(half value layer, HVL)為0.03公分,則幾公分厚的鉛適足以遮掉75%的Tc-99m輻射線暴露?(A)0.05(B)0.06(C)0.08(D)0.12
計算題,當然如果你想代公式去算那無所謂,但是在時間不太夠用的狀態下,稍微的思考可以減少很多時間,反正考試會出的一定是數字很好算的運算式,遮掉75%就是說只剩下25%,1/2×1/2=1/4的意思,等於穿透了2個半值層,厚度就是0.03×2=(B)0.06。
54 從事腦部單光子電腦斷層掃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時,若準直儀由平行多孔式準直儀(Parallel
multihole collimator)改成扇形柱準直儀(Fan-beam collimator)則會使:(A)靈敏度(sensitivity)提高,影像解析度(image
resolution)變差(B)靈敏度(sensitivity)變差,影像解析度(image resolution)提昇(C)靈敏度(sensitivity)提高,影像解析度(image
resolution)提昇(D)靈敏度(sensitivity)變差,影像解析度(image
resolution)變差
Fan-beam collimator是一個很特別的準直儀,一般的平行孔準直儀如果要提升解析度,就會犧牲掉靈敏度,反之亦然,但是Fan-beam不同,因為它特殊角度的設計,可以容許多個角度的γ射線進入,因此可以同時放大影像提升解析度,又能夠大幅度的提升靈敏度,因此常用於腦部的檢查。不過在實際使用上,由於它的角度問題,因此將collimator儘可能的貼近受檢者的腦部,以確保整個腦部影像的收集都能在Fan-beam的焦距之內,不然的話,影像就會發生扭曲,反而達不到提升解析度的目的。總之,是個不容易使用的collimator,另外雖然說答案是(C)靈敏度(sensitivity)提高,影像解析度(image
resolution)提昇,但是這必須在平行孔與扇型準直儀裡孔的數目差不多時才成立,因為平行孔有分為一般型,高解析兩種,一般型的準直儀由於孔的數目較少,孔的直徑較大,造成對γ射線的通透性會比fan-beam更高,因此在解析度方面,扇型>高解析>一般型,而靈敏度方面,一般型>扇型>高解析,不過題目一開始就說是用在腦部的檢查,一般來說,比較不會使用一般型的準直儀,因此答案才是(C),不然,(B)也算答案,下面的圖說明了為什麼扇型準直儀能增加靈敏度的原因,平行孔僅容許平行的光進入偵測器中(3道光線),而扇型則可容許較多角度的光(7道光線)。
![]() |
![]() |
55 下列何者不屬於核子醫學造影檢查所用的核醫藥物?(A)In-111 labelled WBC(B)Fe-59
citrate(C)I-131 MIBG(D)Ga-67 citrate
這題有點奇怪,(A)In-111 labelled WBC是用來做發炎掃瞄用的,(C)I-131 MIBG用來檢查腎上腺髓質腫瘤(例如嗜鉻性細胞瘤),(D)Ga-67
citrate用來做發炎或是腫瘤的掃瞄,只有(B)Fe-59 citrate看起來最像答案,但是我查了一下國外的資料,有人把它拿來做體內鐵質吸收及代謝的檢查,而且也有人體各部位的輻射劑量值,不過因為Fe-59是進行β衰變(變成Co-59),核子醫學造影是偵測γ射線的檢查,所以Fe-59應該只是用於實驗的階段,不是真正在臨床上使用的藥物。
56 Tc-99m MDP附著在骨骼上的作用機轉為下列何者?(A)吞噬作用(phagocytosis) (B)主動運輸(active
transport) (C)化學吸附(chemisorption)(D)微血管阻斷(capillary
blockade)
MDP的全名為Methylene diphosonate,簡單的來說,就是有兩個磷酸根的意思,當注射入身體後,磷酸根會和體內的陽離子發生化學性的離子鍵結,而體內最多的陽離子就是鈣,加上磷酸鈣的水溶性又不太好,因此會固定在骨骼上,不容易被清除掉,因此可以用來做骨骼的掃描。
57 有關於以四象限假體(four quadrant phantom)做伽傌攝影機之品管時,其優點為下列何者?(A)因相鄰之各組鉛柵互成90度,故欲評估整個攝影機之解析力時,不需轉換四種不同方位,較省時(B)適於用來同時評估各種不同解析力之造影系統(C)假體之中間部位不會發生影像變形(Image
distortion) (D)適於評估伽傌攝影機之均勻度(uniformity)
四象限假體最主要就是在評估伽傌攝影機的平面解析度用的(如圖),分別由不同粗細的鉛柵以90度的方式所構成,在評估平面解析度時必須將該假體以0度和90度的方位來使用,以觀察伽傌攝影機的X及Y軸解析度,使用方法是將假體夾在平面射源和攝影機之間,這樣在所得到的影像裡,能分辨出越細的間隔就代表解析力越好,因此(A)必須轉換角度,不過僅需90度就是2種方位即可(B)例如不同種準直儀之間的解析度比較(C)這句話的敘述是沒有錯的,但是這並不是該假體的優點,中間部位發生影像變形通常是發生在攝影機的線性出了問題,而在做線性的品管時,所使用的是另一種線性假體,(D)評估均勻度只要使用平面射源就可以了,不需使用假體,是伽傌攝影機每天都必須做的品管。另請參閱92年第2次高考
![]() |
58 下列何者適合當做伽傌閃爍攝影機品管時的射源?(A)Cs-137(B)F-18(C)Co-57(D)O-15
伽傌閃爍攝影機的品管有很多種,也必須配合上不同的道具來做,在
均勻度:使用平面射源,(C)Co-57或是Tc-99(使用可灌水的平面假體以便將Tc灌入)
旋轉中心校正:使用點射源,Tc-99m
PM tube能量校正:使用點射源,Tc-99m,或是使用平面射源,Co-57
線性校正:使用點射源,Tc-99m,以及線性假體
平面解析度:使用平面射源,Co-57,以及四象限假體
空間解析度:使用柱狀的假體,裡面有不同種的形狀,在灌入Tc-99m後,以SPECT的方式收集影像
以上種種所使用的射源,都是能量適中,可被伽傌攝影機偵測的核種,而且具有易取得(Tc-99m)或是半衰期長,且已被封裝好易使用的(平面射源Co-57)特性,這樣在做品管時才比較方便。
59 放射性核種蛻變時,釋放出γ射線能量,而該能量被此原子的核外電子所吸收而使核外電子游離出來,這種變化稱為下列何者?(A)電子捕獲(electron
capture) (B)內轉換(Internal conversion)(C)異構物躍遷(Isomeric
transition) (D)α蛻變
是基本定義喔!複習一下(A)電子捕獲:當原子中的中子數目比穩定時所需要的少時,除了放出正電子做β+蛻變外,原子也可以從核外的電子中捕捉一個電子,使它與原子核中的質子結合而形成中子(B)內轉換:放射性核種在蛻變時,常常先蛻變到子核種的受激態,當子核種自受激態返回基態時,多餘的能量就以γ射線的形式釋出,在某些適當的情況下,核種蛻變時所釋放出來的γ射線能量,有時會被該原子的核外電子所吸收而使核外電子游離出來,因為內轉換電子多屬於內層軌道上的電子,因此會有特性輻射伴同發生,如果該特性輻射在備其他核外電子所吸收而游離,那麼被游離出來的電子就叫做鄂惹電子(C)異構物躍遷:放射性核種在蛻變時,常常先蛻變到子核種的受激態,如果此狀態維持的時間夠久,就可以稱之為介穩狀態,以m來表示,例如Tc99m,因為原子內質子與中子的數目相同但是核能量不同的原子稱之為異構物,因此就將原子自激態釋放能量而回復至基態的變化稱之為異構物躍遷(D)α蛻變:原子核以釋放α粒子來完成其蛻變的過程。
60 有關於輻射對人體的危害,下列何者屬於機率效應(stochastic effect)? (A)癌症(B)白內障(C)急性輻射症候群(acute
radiation syndrome) (D)不孕
根據ICRP60號文件,輻射對人體的健康效應,可分為確定效應和機率效應兩大類。
確定效應:當人體在短時間內接受超過某一程度以上的劑量時,因為會造成細胞的無法修復或死亡,因而產生疲倦、噁心、嘔吐、皮膚紅斑、脫髮、血液中白血球及淋巴球顯著減少等症狀。當接受劑量更高時,症狀的嚴重程度加大,甚至會死亡,這種情況稱為確定效應,就是說一定會發生的效應。
機率效應:從日本核爆生存者長期調查顯示,接受低劑量(約250毫西弗以下)者,並無任何臨床症狀,白血病或其他實體癌的發生率都和一般人相同。但是為了輻射安全的緣故,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
ICRP )做了一個很保守又很重要的假設:人體只要接受到輻射,不管劑量是多少,都有引發癌症和不良遺傳的機率存在,沒有低限劑量值,而且致癌或不良遺傳的機率與接受劑量成正比(直線關係),劑量愈高,罹患的機率也愈大,這種情況稱為機率效應。
因此(B)和(C)是屬於確定效應,(D)比較容易混淆,當生殖細胞受到輻射傷害時,的確會發生不孕的狀況,(A)癌症的發生與否,根據ICRP的定義,並不會因為接受到輻射而一定會發生,其發生機率和接受劑量成正比,因此是屬於機率效應。